意绵绵珠宝资讯 打造中国珠宝第一品牌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网站地图
焦点栏目: 翡翠分类 珠宝鉴定 翡翠文化 翡翠品牌 翡翠鉴定

收藏玉石要多留个心眼 古玉辨伪误区让你看清造假技术

2014年12月18日 16:53:42 作者:小魏 来源:www.ymmzb.com

【导语】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玉器有着一种独特的迷恋,品玉、藏玉、戴玉之风十分盛行,直至今日,翡翠玉石依旧活跃于人们的生活中。经过岁月熏陶的古玉一直备受收藏家的青睐,虽说玉石在古代非常盛行,古玉的出土数量也较为可观,但是不法商家为了获得高额利润就以假充好,欺骗消费者,而且随着造假技术的不断升高,在鉴定高古玉时更是要十分小心谨慎。今天,我们就随着专家们来了解一下古玉辨伪误区,让大家多留个心眼!

古玉辨伪误区

古玉辨伪误区

一、造型辨伪误区

有些资料很强调从造型辨伪,其实玉器的造型对于现代科技及民间艺人来说,仿制不算太难。造型及某些艺术风格现在并不能作为辨别真伪的内容。但也存在某些特别精湛的造型不易仿制,这就是所说仿品的“有形无神”了。简而言之,难仿的是艺术水平,而不是造型。

二、玉质、玉材辨伪误区

其实,玉的质地与真伪并没有直接关系,“千种玛瑙万种玉”,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古玉材都十分繁杂,每个时代对玉材的加工使用都很复杂,《山海经》中记载关于玉的产地有200多处。只能说明的是,商周至秦汉,重要礼玉多用和田玉材,但也不绝对,也常伴有其他不明产地的玉类出土。特别是近年,高仿古玉基本不用玉粉及俄罗斯、阿富汗白玉。故玉材不可作为辨伪依据。

三、纹饰辨伪误区

在鉴定中千万不要一遇到同种纹饰、数量较多的玉器即认为是伪器,同一品种,甚至珍贵品种集中出土一批,也在情理之中。在有些人看来,古玉精品好像世间只有一件,只要看见第二件就说这是仿此制作。不要忘记,商周秦汉数千座王侯贵族墓葬,经科学发掘的完整墓葬屈指可数。由各种原因出土的玉器大部分还都散存于民间,它们基本上是不朽、不腐、不碎的。我们知道,当前对古玉的高科技作伪都已利用电脑成像,玉器纹饰并不复杂,都比较容易仿出来,但也有未知的新的纹饰玉器出土,也不值得大惊小怪。所以不能以“纹饰”作为辨伪依据。

四、风格辨伪误区

很多人一眼望见特殊风格的精品就不再细看,就不屑一顾地妄断为“伪品”。其实,风格超越时代局限的存在是可以理解的,合乎自然规律,不值得大惊小怪,不能以先入为主的思想去观察玉器,现在对于很多朝代玉器类型学的建立目前还不成成熟。“数千座垄断玉器的王侯贵族墓,我们只发掘了屈指可数的几座。由政府所掌握的玉器数量大概还不到古玉总数的千分之一。”这是不可争辨的事实。每次发掘中,我们都会看到新风格玉器出土,今后还会发现新的玉器风格。当然,每个时代有其特定风格,但这点也早被作伪者掌握了。

古玉辨伪误区

其他还有诸如:以科学发掘为主,颜色辨伪等均不太适合玉器的辨伪方法,仅能作为参考。另外,无论哪一种鉴定方法,多属于阶段性成果,没有一成不变的自然法则。而作伪的手法会变化无穷,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拘泥于传统方法,不能停留在已掌握的技术水平之上,“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严峻的现实要求我们不断地深入研究,不断地深入市场,多实践,多摸索,才能提高我们的鉴定水平,不唯经验论。

还要说到的是,现在文物界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有一个普遍认识:只要是研究某领域或专题文物的理论和文化方面的大专家,就一定也是鉴定家。我们不怀疑文物理论研究有助于文物鉴定,也有一少部分学者既是理论大家又有实践鉴定经验。但事实上,文物学研究和文物鉴定是两个概念。

 

文物研究,如玉文化研究可以坐在室内借助文献进行研究,这不妨碍他著书立说。但他不一定是一个鉴定真伪的专家,鉴定真伪是实践之学,是市场经验、收藏经验的积累,是那些夜以继日对实物研究、痴迷的收藏家所长。直白地说,现在玉作坊的玉工大多能看出古玉或仿古玉的“老工、新工”,但他们对玉文化或理论研究可能一窍不通。再者,我们也不要迷信权威部门、权威人士、高龄人士,而是首先看权威部门的专题文物收藏量,看权威人士是否像收藏家那样整天有资格接触藏品,是被动研究还是兴趣所至,是否经常去市场?鉴定玉器与年龄也无直接关系,因为当前鉴定伪古玉的对象主要是近几年的高科技造假,老办法并不够用了。这就要求我们辩证地对待人和物。

如需转载意绵绵的文章,请声明文章来源并添加原文链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