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里有个良渚遗址,市政府准备开发,那块地,八平方多公里,都被一家公司拿走了,走的路,和我们艮山河一样,那就是他们负责出资建良渚遗址博物馆。”刘立杆说。
“八平方多公里,那就是一万两千多亩了,哪家公司这么有实力?”谭淑珍问。
“也不是什么大公司,不过老板是从省委办公厅辞职下海的,杭城现在的老大,原来不是办公厅主任吗,他们是老熟人,余杭那边,负责良渚遗址开发的副市长,和这老板是老同事,据说这块地,拿到很便宜。”
谭淑珍看着地图说:“那对我们来说,也可能不是坏事,一是这样一来,那一个区域的地,已经有一个参考价了,二是如果这么大的两个项目,同时落户在那里,那只角上的人气,很快就可以炒起来。”
刘立杆点了点头。
下午雅克回来的时候,张晨和老谭也过来了,刘立杆把良渚那块地的情景和他们说了,张晨和老谭两个人都深感遗憾,觉得错过了良渚文化这个点,实在是可惜。
雅克和他们的意见不一样,他看中的反倒是仁和的那片地。
张晨笑道:“这老外大概是纯粹从地形本身来说,什么良渚文化,对他来说一点感觉也没有,不过,这样也不错,就当一个纯粹的居住小镇去通盘考虑,也有好处,至少在建筑上,可以形态各异,不用考虑对遗址的影响。”
雅克的想法,还真被张晨猜中了,他认为良渚那边的山太小,很难做文章,而仁和这个区块,后面是秃头山、唐家山和横山,前面是西塘河,往东可以到规划中的高速公路,往西,可以连接安溪古镇,这才是建立一个居住小镇的好地方。
而一个居住小镇,雅克认为,十万人的规模是恰当的,太多,会显得拥挤和吵闹,太少,居住小镇本身的人口,支撑不起小镇的配套,比如商业,比如公交系统,不上不下,会让人感觉到很不方便,十万人的规模,就可以有自己的学校和医院,形成自己的商业街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