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北点点头,他在重庆干过,对这点有切身体会。
村民签字确认入股的工作,比张向北他们预期的还要快,只不过三天,全村所有的人都签了确认书,很多人还是不等他们上门,自己就跑到村委会来,把确认书给签了,那些人在外地的村民,他们的确认书也已经在来的路上。
前期最重要的事情,进展得这么顺利,这让张向北他们松了口气。
这种事情,本来就是有人开头就有人跟进,跟进的人越多,速度就越快,闽南语有“西瓜偎大边”的说法,也就是说,一般人看到切好的西瓜,都会下意识地去挑最大瓣的吃,做事情都会跟着大多数人的做法去做,也就是随大流和从众心理,不随就觉得会吃亏。
加上是“宅鲜送”在做这事,这里的村民对“宅鲜送”都有一种信任感,穷了几十年,从大队干部到村干部,不知道换了多少茬,脱贫的口号喊了多少遍,结果什么改变也没有,是“宅鲜送”的“随手帮”活动,才让他们的日子开始好过,他们能不信任吗。
还有一点,是张向北他们没有想到的,那就是这个不起眼的村子,他们和外界的联系比张向北他们想象得更加通畅,“随手帮”活动让他们的产品销往了大城市的同时,也让这里的村民,和在大城市的,那些帮扶他们的居民建立了沟通的渠道。
通过那一个个摄像头,在观看自己订购的猪羊和其他产品时,这些居民自然也会和饲养它们的村民会有交流,在村民眼里,这些人就是他们的“恩人”,碰到这样的事情,村民自然也会把这事和“恩人”说,请他们帮助出出主意。
这些市民们虽然没在农村生活过,但凭常识就知道,大农业和农业产业化才是未来的方向,他们对此自然很认同,纷纷都当起了张向北他们“宅鲜送”的义务劝导员,劝导村民们尽快入股。
村委会大门口和村口的宣传橱窗已经安装好,张向北让二皮把那六只垃圾桶搬过去,放在村口的橱窗边上,他说是实物教育,让大家看看,就是有这样的人,会做这样的事情。
垃圾桶放在那里,大家看着一只只都是崭新的,但桶底已经破了,确实可惜,有些看不下去。
马大木让他老婆,瞅橱窗前人最多的时候过去,马大木的老婆在这方面无师自通,她拍着垃圾桶就破口大骂,骂拿了这桶,还把它们搞破的人太缺德,这种事情都干得出来,一个桶要几百块,看看,六个桶,多少钱就打了水漂。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