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北宋(三十五) (1 / 17)

作者:洛娜215 最后更新:2025/1/2 5:44:59
        一行三人走到了大相国寺寺庙下的小镇。

        大相国寺虽然处于汴京城中,但是由于寺庙的特殊性质极其定位,以及僧田不需要交税的特性所在,使得大相国寺寺庙的附近自发的聚集出了一个小镇。

        此处的居民要么是虔诚的佛教信徒,要么就是给大相国寺种田的佃农,当然还有冲着此处商贸以及有着大相国寺庇佑而自发聚集过来的商人。

        作为大宋的国寺,大相国寺自己所拥有的田产并不在少数,这些田地,除了少部分用来应付寺中僧人的开支之外,其余大部分则是大相国寺的额外收入,还有部分就承担大相国寺的第三产业的原材料成本的身份。

        这里指的就是大相国寺占据很大一部分收入的产业——斋饭。

        大相国寺的寺庙中长期收容经济困难的民众,包拯、公孙策都被其收留过,这些人可以在寺内免去吃住费用,只是并不免穿衣、沐浴热水等费用,但对于无路可走之人来说已经能够保证基本生活质量。

        只是这一笔被免去的资金已经是一个不小的开支,且大相国寺还常常承担接收重病者或是伤患的责任,在宋朝,各地寺庙多少都有承担当地救济院的隐晦职责,正因此,上头才对寺内一些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收留的人基数大了,总能出人才。

        据传大相国寺如今的素斋配方曾是一名神厨给调味的,此人极其擅长使用料汁烹饪,以料汁带出食材的鲜味,滋味绝佳。

        当时前任主持收留了这位落了难的神厨,给予了庇佑,神厨在沉沦数年后忽有一日前来告辞,前主持并未问其为何顿悟,只静静收下了神厨书写下的数份菜谱。

        神厨此后一去不回,大相国寺素斋却在这满是美食的汴京城打下了一片名声,香客在拜佛念经后用上一顿斋饭再走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