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清是一场持久战,节奏的变化实在是太重要了。
将士们在前线拼命,后方也没有闲着。
燧发铳的制造工艺经过几番调整已经优化到了最佳的状态,加上明军控制地盘的增大,工匠的数量也随之增加,一年赶制的燧发铳数量从一千杆增加到了三千杆。
当然这也得益于尚可喜“进贡”的佛朗机匠人和火器制造原材料。
不管朱由榔愿不愿意承认,在火器制造这方面广东是走在全国前面的。
现在看来朱由榔没有处死尚之信是再正确不过了。
这哪里是个俘虏啊,这明明就是一个摇钱树啊。
只要尚之信在朱由榔手中,尚可喜就得乖乖的进贡。
不然朱由榔小手一抖,尚可喜的宝贝儿子就得人头落地。
当然朱由榔也没有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尚可喜身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