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祝介绍完后,赵无恤伸手拎起一颗盐粒,尝了一口,果然除了咸味外,还有淡淡的苦涩,跟后世包装袋里白花花的食用盐自然没法比。
”这是最上等的青盐,次一等的是黑盐,再次一等的是砂盐。“
赵无恤关心的不是味道,”成本各是多少?“
卜祝面带喜色:”晒盐法人力简而天功多,青盐的话,仅为齐盐的三分之一,安邑盐的二分之一!黑盐仅为其一半,砂盐就更便宜了!“
如此说来,琅琊盐已经具备了与齐盐、魏盐竞争的质量和价格。
赵无恤追问:”全面开工的话,一年能产多少?“
”若能有数千人手,除去阴雨天,琅琊一年大概能产盐五万钟,当然,大多数是黑盐……“
”五万钟!“赵无恤欣喜地从车上站了起来,来回踱步。
青盐是贵族和富人吃的,国人吃得起的,也差不多是哪种青黑的大颗粒盐。
齐国煮盐一年也只能得到十万钟盐,除去自己的需求和囤积外,剩下不到一半卖到整个北方,各国都分不到多少。
但光是琅琊一地百里海岸,依靠晒盐就得了五万钟,效率是煮盐的数倍,成本却大大降低。这么多盐,完全能满足两百万人口一年的用盐需求。
若是在莒国多开设几处盐场的话,产量只怕还要更多。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