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去国时,谁会想得到,这一走,就是五年?
少年虽未白头,乡音亦无改变,但此国之人,却已经将他当异邦人看待了,围上来后神情里带着恭敬和陌生,只差笑着问一句“客从何处来”?
至此,赵无恤一行人已经全部渡了过来,他们的阵仗甚是显眼,在棘津北岸等待的人事先得了消息,显然知道来的是何人。一番骚动之后渡口便再度有序了下来,一人从人群中走了出来。
他锦衣高冠,正是赵氏的长兄,赵伯鲁!
……
伯鲁是个老实人,一直都是。
从小时候起,他便是赵鞅诸子中,和曾祖父赵文子最像的一个,在父亲面前,柔顺得好像禁不起衣服的重量,对待兄弟姐妹,说话轻言细语好像没有发出声音。
于是长大后,他虽有长兄之孝悌德行,却无长兄之威严,性格刚烈,心怀大志的赵鞅也并不看好他,近几年来,甚至可以用“冷落”来形容,与他那幼弟的受宠形成鲜明对比。
要说伯鲁心里没抱怨,那是不可能的,但既然作为长子,在宗族中自然有一些责任,要承担迎接那位赵氏游子的任务,虽然他心里对这项使命五味杂陈。
无恤在东方搅动的阵仗太大,大到波及到太行以西,就算伯鲁蜗居在晋国新田,蛰伏于下宫老家,稍一抬头,也会被他掀起的浪花溅一头一脸。
然后,便是满嘴的酸涩。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