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绵绵珠宝资讯 打造中国珠宝第一品牌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网站地图
焦点栏目: 翡翠分类 珠宝鉴定 翡翠文化 翡翠品牌 翡翠鉴定

琢玉大师李博生畅谈融古汇今玉文化

2011年02月23日 14:02:29 作者:wildkid 来源:互联网

中国素以“玉石之国”著称。古老的玉文化在当代有着怎样的变化和发展?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博生先生。

“爱玉的人很多,懂玉的人极少。”李博生一开口就有点知音寥寥的感慨。从17岁开始,他琢玉50余年,上世纪80年代,便进入艺术的成熟期,创作出一批珍品,其中,献给国际和平年的松石、碧玉作品《人之初》,获得当年的百花奖创作设计一等奖。

作品《人之初》

玉石雕刻是一种“减法”艺术,李博生却认为,成熟的玉雕艺术家应该有“加法意识”,博洽多闻,不断充实自己,丰富想象力,提升造型能力,才能将玉的气质与人的智慧有机结合,更好地遵循“量料施工,因材施艺”的创作原则。有人总结李博生做玉历经三个阶段:用手做玉、用心做玉、用神做玉;他也笑言面前若无一块玉则无话可讲,有了玉则可滔滔不绝。“每一块玉都是独玉,给创作者提供的舞台均不同,既是一种限制,也是一种超越。”

玉雕之于李博生,早已不是生存的手段,甚至不是一门专业的技艺,而是与其生命息息相关的一项事业——将博大精深的玉文化付诸实践并灿然光大的一方天地。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愿终身做一位玉文化的传播者、推广者。

“远古时期的玉文化,东西南北中因地取材,各有各的用玉特征。”谈起玉,李博生先表达自己对玉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作为沟通的前提:“距今4000年前,新疆和田玉进入玉坛,成为主宰玉坛的贵重原料,从此和田玉称为真玉,其余的叫玉石,玉文化的核心部分确定下来。清中期以来,来自缅甸的翡翠由石渐进至玉,最终与和田玉平分秋色。”李博生强调:“玉文化发展至今,这条文化历史长河从未间断过,认识玉文化就要了解它的全部,而不是其中的某一段,否则认识会有偏差。”

闲逸(翡翠)

现如今玉文化的发展如何?李博生对现在盛行的“宝玉石”的提法有不同意见,他认为,“中西自古皆有石文化,之后分化为两支:西方发展为宝石文化,东方发展为玉石文化。”中国玉文化很早便接纳了宝石文化,然而现状却让李博生深感忧虑:“欧泊称为蛋白石,紫牙乌称为石榴石,碧玺称为电气石……后者都是来自西方基于地质学的术语,长此以往,很容易丢失中国本土的玉文化。现在许多人钟情于钻石而不敢买玉。这反映出当代玉文化发展中的不正常现象:西方的宝石文化主宰了市场。”

许多人将玉文化看作是一种民俗文化、民间文化,李博生认为这是一种认识误区。“玉文化源远流长,高洁尚雅,文脉正宗。古时用玉有三个方面:帝王用玉以示天意,君子佩玉以示德行,庶人带玉以赋风雅。玉文化与儒家文化紧密相连,互为推进,构成了蔚为大观的社会文化,其内涵丰富,绝无邪恶,只是南宋玉雕世俗化、商品化之后,才变得五味杂陈。”

玉雕行业近些年取得蓬勃发展,李博生却认为:“这只是玉雕行业表面的繁荣。可以说现在是有玉雕却没有玉文化,好的东西没人认,粗制滥造、仿冒重复的玉雕工艺品却满街都是。玉雕行业的从业者多达几十万,玉雕艺术家却屈指可数。作为一项以珍贵有限的原料制作的工艺,不能以数量计而应该以质量计。”因此,对于玉雕工艺的继承,李博生心怀忧思:“新一代能够踏踏实实坐下来学习玉雕工艺的不多,综合素质也亟待提高。”

好玉的标准是什么?李博生说:“不干,不涩,不裂,细腻无贼亮之光,莹而无暇者,美玉也。”此外,他认为:“玉料并无古今之说,玉雕的断代只是其琢磨问世时间,玉雕之高下不在于时代早晚。‘认料不认工艺’是玉器鉴藏常见的一个误区。”

如需转载意绵绵的文章,请声明文章来源并添加原文链接

相关推荐